智匯幼教
三招辨別妳的孩子是否沒有同理心,愛的反面不是憎恨,而是冷漠。

三招辨別妳的孩子是否沒有同理心,愛的反面不是憎恨,而是冷漠。

Nov 17. 2022

你的孩子,沒有共情能力嗎?

 

  共情能力,不僅在成年人關係之中被需要,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一樣很需要。

共情能力我們也可以稱之同理心,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有共情能力往往已經超越了自戀型人格,這往後有機會我們再開一篇文章詳談,不得不談的是,現在年輕一輩的孩子,大多數都缺乏共情能力,有的更是匱乏到令人髮指。

 

那麼,退一萬步說,在這個學科種類繁多,且競爭這麼激烈的時代,同理心,重要嗎?

 

我們從情感面與經濟面兩個情況來探討這個問題:

 

情感面:

越沒有同理心,並且沒有意識到自己很缺乏與人共情能力的人,越容易跟父母形成一個情緒勒索的繩索,互相勒索來勒索去的,並且會對父母對他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而當成長過程中被保護的越好,這一切彷彿渾然天成的時候,往往就容易長成社會上的巨嬰。

 

家庭情況好一點的,大多就是半啃老(還是願意出去工作,但生活中重要開銷或重要事件還是需要倚靠父母,沒有獨立更生的能力),家庭狀況差一點的,便很容易成為人倫悲劇,更讓人痛心的是,悲劇發生後,當事者往往不會認為是自己有錯,而是家人的責任。

 

經濟面:

為什麼同理心在人工智能時代格外重要?
 

創新工場李開復直言未來人工智慧將取代90%的工作,不只低階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連醫師、律師等專業人士也工作不保。

 

IBM 的人工智能軟體Watson,他可以瞬間閱讀3469本醫療著作、24萬8000篇期刊論文、10萬6000份檢測報告、6萬多份臨床數據,再根據病患基因圖譜和環境資料,立即制定3個優選治療建議,而這所有一切只需要17秒。

 

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人,在人工智能時代你能拿什麼跟機器競爭呢? 

未來的工作,留給人類的,將是對社交有高要求的工作,而一個缺乏情感共鳴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能靠著偽裝在社交上有多大的成就?

 

接下來我們提供三個方式,快速幫你檢驗你的孩子是否缺乏同理心,9-10歲的孩子有時還沒有建立起同理心的概念,但到青春期會慢慢好轉,但筆者也看過不少案例即使到成年依然欠缺同理心的能力,若是你的孩子還小,便發現他欠缺同理心,建議用引導的方式慢慢養成,並且,家長也需要以身作則,畢竟,沒有甚麼教育,比身教來的更有影響力。

 

而同理心是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跟培養而成的。

 

1.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愛自己確實是很重要的能力,坊間確實也有許多愛自己,去除共情能力能成就更高的成就等語,有興趣的可以稍微上網查一下相關數據。

 

 

除了大公司的CEO心理變態指數比一般人多出2.5%以外,其餘沒有任何數據顯示出缺乏同理心能在取得社會成就上有甚麼明顯的優勢。

 

 

不知道父母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孩子,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做考量,需要別人記得她的需求,並且她往往沒辦法感受父母的付出與用心。

 

 

並且記得每個可以拿來跟父母當成談判籌碼的工具,像是自己的生日、特殊節日、或是謊稱學校需要購買平板做為學習用途等等的。

 

 

這類孩子往往不會察覺到父母賺錢的艱辛,或是當下父母面臨的困境與日益疲憊的身影,只會思索著該怎麼得到下一件他們想要的事物。

 

 

而這背後,往往是父母過度寵溺出來的,若不能明確的讓孩子知道,所以的付出是因為愛,而不是你應得的,這份愛更不是你拿來跟我予取予求的資本。

 

 

若是過度寵溺,並且總是讓孩子過得太好,沒有讓他吃過苦頭,他很容易覺得世界本來就應該是這樣,他會去思考「我想要甚麼」而不是「我現在的情況是甚麼,我需要甚麼,我父母的能力許可嗎?他們會不會也有自己的需求跟壓力」等等。

 

 

在他們世界裡,顧好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並且,他們永遠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我還小」「我還是個孩子」「別人父母也會買這些,這本來就是應該的」。

這時,不論父母怎麼跟他講體恤賺錢辛苦等等,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因為從小到大的過度寵溺只會讓他完全聽不進去。

 

 

要逼他面對現實的最好方法就是明確的告知父母會提供他"需要"而非"想要",若是"想要"便需要自己去賺。

 

這也是斷絕情緒勒索的其中一個方式,過度寵愛孩子是包裝糖衣的毒藥,當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總有一天他會在這個社會上吃到大苦頭。

 

延伸閱讀:我的孩子沒有同理心怎麼辦?3步驟與4觀念必看

 

2.對他人的遭遇感受不到情感、甚至有時會幸災樂禍

 

 

  在賣場看到別的孩子跌倒了,我們的孩子笑得挺不直腰;在學校有對小情侶被拆散了,我們的孩子認為他們活該,這年紀活該得到這種下場。

 

 

這些,延伸在以自我為中心更上一層樓,他們會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別人的幸與不幸,感受不到任何痛苦與同情,並且,更有可能進一步嘲笑他們。

 

 

未必孩子本身真的有惡意或是敵意,但他們總是沒辦法理解別人也不願意遇到悲劇,他們更傾向於別人的悲劇是來自於他們自作自受,而有時更戲謔的嘲諷更會讓這些孩子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甚至會將這些故事,誇飾包裝回家講給自己的父母聽,並且發表高見以顯得自己多麼高人一等,如上述戀愛的故事,往往許多父母這時候會誇讚自己的孩子懂事早熟,知道這時候不該談戀愛等等,反而讓孩子覺得他的這種行為得到被認可,往後更一發不可收拾。

 

 

另一種做法是,先引導孩子:如果是你,在摔倒那個當下會有甚麼感覺?你會希望聽到別人的嘲笑還是過來拍拍你跟你說沒事?

問問孩子,如果今天是你與你喜歡的同學被老師拆散,你會有甚麼感覺?

你真的覺得這個年紀做這件事就"活該"落到這種下場嗎?

 

 

那你覺得這件事情沒有其他可以思考的地方嗎?例如為什麼人們會互相喜歡,為什麼他們明明知道老師不接受還會堅持在一起?

 

 

盡量從不同角度去引導孩子思想不同的可能性,讓他知道他的想法是廣大中想法的其中一種,想法之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選擇。

 

 

很多坊間總喜歡說這是高智商的人才會沒有同理心,實際上翻查2019年日本對亞洲地區,缺乏同理心的孩子與智商的對比,證明完全沒有正關聯性。

 

 

還有一些坊間老師喜歡說,這是"高功能"缺陷人格,是天才,而實務上,我們看到大多的只有缺陷型人格,天才倒是極為少見。

當有這些情況出現,父母不可不慎防,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家裡是甚麼百年難得一件的武林奇才。

 

延伸閱讀:同理心的力量

 

3.過度的自抬身價

 

  在學校很長看到這樣的孩子,炫耀著自己父母的職業、父母的車、父母送他的禮物,家世背景等等。

 

有時真是讓人感到好奇,究竟是在家受到甚麼樣的薰陶,可以讓一個年紀這麼小的孩子虛榮心多到滿出來,並且將這些父母或是更上一輩的努力成果歸功於自己。

而這,也是孩子一種缺乏情感共鳴能力的表現。

 

 

過多的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優於同儕的其他人,認為自己的家世不可一世,即使做任何事都會有家人幫忙收尾。

 

 

各位爸媽不要覺得孩子還小,現在少子化情況日益嚴重下,每個孩子都被父母當成寶中寶,無微不至的呵護跟照顧,甚至還會幫孩子做財務規劃。

 

孩子學習能力都很強,當父母不斷為了給孩子安全感(自以為,實際上對孩子是壞處),告知孩子我們家庭背景如何如何,被欺負回來爸媽幫你如何如何,挑對象如何如何,坦白說,只是養出了許多個才能與德行匹配不上家世的孩子,並且這種孩子往往在成年後會成為家裡的巨大負擔,更進一步甚至容易上社會版。

 

所以各位父母,若你的孩子有上述三點的其中一點,請務必重視並且認真去考慮這個問題,缺乏同理心的孩童長大成人,不會單單只是社會問題,往往帶給家庭更是毀滅性的災難。

 

 

願世界終將能多一些溫暖、多一些良善。

 

延伸閱讀:同理心非天生,把握關鍵期:培養孩子成為有同理心的人

延伸閱讀:三步驟教你抵抗孩子的情緒勒索,找回親子關係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