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匯幼教
2022年即將要完結了,各位母親與老師們,今年你們過的好嗎?

2022年即將要完結了,各位母親與老師們,今年你們過的好嗎?

Dec 20. 2022

致每一位同時具有幼兒園老師與孩子母親兩種身分的人們

 

  2022年,我們與各位老師、母親一同經歷的後疫情時代帶來的經濟上的衝擊,上下學入園的量體溫,消毒,每當班級上有幼兒確診,便得緊急進入戒備,更怕班級教室變成一個練蠱的小毒窟。

 

此外,整體景氣緊縮,使得雙薪家庭得在照顧孩子與工作中做取捨,若是說平常的人生是困難等級,這一年對各位母親的難度可以說是地獄等級了。

 

不論是幼兒園老師或是媽媽,亦或者兩者身分兼具的妳,辛苦了。

 

在今年來到最後一個月,我們陸陸續續收到三十多封關於詢問與幼兒相處關係的問題,大多是來自於媽媽不太知道該如何處理幼兒園階段孩子的情緒問題,或是一些相處上的細節。

 

舉例來說,我們就收到關於是否應該體罰孩子一問,正方的說法為,認為孩子尚未有明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不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給予明確且印象鮮明的懲處,往後孩子容易食髓知味,隨著年紀越大越管不住;反方則認為,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而打完孩子大多容易造成孩子內心有恐懼,並且造成關係疏遠。

 

諸如此類的議題,我們將會在後續陸陸續續撰寫文章討論,也歡迎讀者投稿自己的想法給我們。

 

其中最讓筆者有感觸的,來自一封:「我在學校是一個孩子與家長都喜愛的老師,但我能照顧好他們,回到家卻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當一個母親,即使妳在社會中成就斐然。

 

  嗨,這位老師,希望我在這裡的回覆妳能看到。

 

在信件中,我看到妳對工作的熱誠與渴望,對幼教老師這份職業有種神聖的責任感,並且當經費不足時甚至還會手做教具或是一些DIY材料去引導孩子,我相信在工作職位上妳是一位非常盡責,且優秀的老師。

但我更想知道的事是,讓妳這麼高強度,高標準的要求自己要能夠在學校保持好形象的背後,內心驅動妳的原動力是甚麼?

 

我曾看過很多十分自律、且在社會上十分優秀的人,往往反映出的是內心的缺憾。例如:

  • 從小父母總是認為妳不夠好,所以妳需要不斷保持優異,不斷去追逐那個沒有明確定義的好。
  • 比起真實的裸露自己的情緒狀態,完全將身心理投入工作更能讓妳感受到沒有壓力。
  • 回到家的家庭關係讓妳不舒適,只好讓自己不斷透過工作麻痺自己,好逃避家庭的關係。
  • 用盡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不像妳的父母親。

 

因為妳在信中提到,妳感覺到很挫敗,感覺就像是妳可以幫助的了別人,但卻沒有人能幫助妳,而妳需要在工作中維持"形象"也讓妳不好向他人開口求助。

 

因此我想,這份高強度的自律,與高標準的嚴苛標準,背後一定有一個沒有被看到的內心缺憾與需求。

 

另外,關於妳提到妳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母親,我想,沒有任何一個人天生就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好母親",有自我覺察的能力是好事,畢竟許多失職的母親依然沾沾自喜著自己的教育方式或是自己的孩子有多成功,卻沒意識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往死亡的深淵裡面推。

 

然而,過多的自我譴責,並不會對事情有幫助,以下提供三點提供妳參考,希望能讓妳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

  1. 尋找一件讓你放鬆的事情,在每次下班到家後給自己15~30分鐘只專注做這件事,例如瑜珈、跑步,種植花草、讀書等。
  2. 將關係單純化,孩子就只是妳的孩子,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是無條件愛父母的,妳不需要過多的偽裝與包裝,孩子不是工作,更不是一個代辦事項,請不要感受到有壓力。
  3. 尋求隊友的支援,如果妳發生今天妳的情緒特別緊繃,請跟爸爸溝通由他今晚來陪伴孩子伴讀﹐遊戲、洗澡,哄睡等等。

 

 

 

我們總將最好的一面留給外人,將最壞的情緒給最親密的人

 

  

這種現象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例如在母子關係中,許多人會將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自己的孩子。

那麼,我們能說這個父親或母親不愛他的孩子嗎?我想倒也未必。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親密關係中,人們常常會對對方放鬆自我,把自己的情緒和真實的感受表現出來。然而,在外人面前,人們往往會保持自己的形象,不希望被人看到自己較為不好的一面。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對自我的內心進行探索,並且尋求修復,這份修復可以是一個信仰,一個信念,甚至可以是尋求專業的諮商機構協助。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可以先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內心覺察,找出造成這些情緒的原因。

 

例如,我們可能因為工作上的壓力而對家人表現出不好的情緒。在找出造成這些情緒的原因後,我們可以尋求幫助,像是找個心理師或透過一些自我對話的方式來改善自己的情緒(例如寫日記、記錄下每天感恩的事情,練習冥想等等)。

 

此外,我們也可以從原生家庭的記憶中發掘自己的情緒。在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我們常常會學習到如何與親密的人相處,這些經驗有時會影響我們在現在的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經常接受到負面的關注,或者經常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忽略,那麼我們在現在的親密關係中可能會有類似的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重新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經驗,找出對自己有害的模式,並努力改變這些模式。例如,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經常對家人表現出不好的情緒,那麼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並試著找出替代的方法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總結來說,我們可以透過上述的幾種內省思考方式,找出自己為什麼「這樣生活、這樣思考」。

並且從這段困住妳的經驗中找出對自己有害的行為模式。

 

 

透過自我對話,亦或者是尋求專業的諮商師協助,相信老師妳一定就能夠在親密關係中建立起更積極、健康的溝通方式。

從信件裡的文字我能感受到妳的不安與惶恐,希望我的文章能對妳有一點點的幫助。

請妳相信,妳是有能力去愛孩子的,也是一個值得被愛,被好好對待的人。

不論世界多大,總有一個角落,能夠接受那不完全的妳,並且擁抱著妳。